何為“灰色技能”,喝酒、打牌以及如何處理人際關系……就是所謂的灰色技能,據調查顯示,70%的人認為在職場競爭中具備“灰色技能”很重要,其中20.0%的人表示“非常重要”。換言之,想在職場“順溜溜”,必須先要“灰溜溜”。殊不知,這些所謂的“灰色技能”正在誘導大學生的就業觀。
夠“灰”就夠“順”,越“灰”就越“順”,似乎已成通例。初入職場的大學生,僅憑學校里習得的那一點“就業指導”課程,自然很茫然,難以應付職場上的人事百態。然而,聽任“灰色技能”流行,求職者固然會受到不必要的挫折、傷害,而社會風氣也會因此而每況愈下,遭遇嚴重損害。久之,只能使得職場上、社會中積極做事、勇于任事的空氣越來越稀薄,大家都去努力做人,沉溺在“人情社會”的泥沼中不能自拔。
超過70%受訪者認為“灰色技能”很重要的現實,這樣的認同往往具有高度傳染性,其在一時一地,則往往會蔚成一種風氣。在這樣的地方,“逃離”往往是不夠“灰”的人的宿命。這實在是一種莫大的悲哀,而更悲哀的是,時下高校還在接踵開設“就業指導”課,試圖以教條將“灰色技能”規范化。這樣的訓練似乎并不應該成為大學的宗旨。
一方面,盡管學校總在拔高其意義,否認其并非“灰色技能”,然而,刻意強調的就業指導,無疑會成為學生追捧“灰色技能”的誘因。大學應該著力在傳授學業的同時,塑造學生的人格精神,在這個過程中,當然需要不斷與社會接軌,但這種接軌并不意味著也將那些庸俗的風氣一股腦兒照單接受。
另一方面,灰色技能成為大學生就業的通行證,只能加速職場和社會的趨同,也使得寬松、寬容、鼓勵創造的就業空間日漸狹窄,甚至徹底消失。一個良性的職場空間,一個良性的社會,應該首先是寬容的。只要行為不妨害他人、不危害社會,則不應該向其關閉大門,也應該有其向上流動的可能。
雖然,大學生就業環境越來越艱難,競爭越來越激烈,但是,大學生的就業觀應該是不變的,應該遵循公平和平等的規則的,由此來說,高校更應該注意,勿把“灰色技能”作為大學生就業指導的一部分,這樣只能南轅北轍、本末倒置。